鋼鐵業寒冬中的春意
編輯: 來源: 作者: 更新于:2015-9-1 閱讀: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2025》、《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年)》、《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國家政策和要求也在不斷給鋼企提供“走出去”這樣的機會。
在“走出去”的同時,提高鋼鐵行業集中度也將成為鋼鐵行業發展的新目標。
自1996年以來,我國鋼鐵產量已連續18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國生鐵產量從2005年的3.44億噸上升到2014年的7.12億噸,復合增長率8.42%;粗鋼產量從2005年的3.53億噸上升到2014年的8.23億噸,復合增長率9.85%;鋼材產量從2005年的3.78億噸上升到2014年的11.26億噸,復合增長率12.90%。
日前,國際鋼鐵協會(WSA)發布了《2014年世界主要鋼鐵企業粗鋼產量排名》(300萬噸以上)。入圍該名單的有100家鋼鐵企業,其中53家來自中國。中國鋼鐵企業占得排名的半壁江山,充分說明了中國鋼鐵行業在國際鋼鐵行業的地位。
鋼鐵工業是一個典型的規模型經濟型行業,其發展壯大要求較高的產業集中度作為前提條件。縱觀過去幾十年,需求擴大使鋼鐵利潤不斷增加,特別是技術含量低的鋼材品種,導致小規模鋼鐵企業大量增加;而大型企業生產的高端板材市場有限,導致高端產能過剩,由于客觀原因難以根據市場調節生產,低價出售造成了大型板材巨額虧損。同質化造成的惡性過度競爭,中國鋼鐵工業集中度穩步下降,反觀全球鋼鐵企業的集中度卻不斷上升。
中國的確有數家鋼鐵企業規模龐大,在國際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內耗嚴重、結構性產能過剩等問題使得具備國際競爭實力,能夠引導中國鋼鐵產業走向世界的企業十分缺乏。在此背景下,推進不同類型的企業重組,促進優勢企業發展構建鋼鐵產業集群顯得尤為重要。
近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朱繼民在2015年第三次信息報告中指出,“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發展目標鎖定:化解產能過剩、進行大型結構性重組、遏制行業無序競爭、加大產品創新、促進綠色發展,以及鼓勵企業走出去。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市場環境變化對鋼鐵行業產生深遠影響。盡管目前鋼鐵行業處于盈虧邊緣,主營業務虧損嚴重,企業經濟效益分化明顯,但是經濟向好面沒有改變。去年四季度開始的貨幣政策調整,使流動性適度放松,作用會在下半年進一步顯現;大量公共基礎設施和相關建設項目落地、資金到位也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城鎮化、資源環境保護項目也將持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逐步落地,以及“一帶一路”項目也將持續推進。隨著“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發展目標的逐步落實,鋼鐵行業也會從寒冬中感受到那一絲久違的春意。
上篇:
下篇:













